【四國觀察】四國遍路知多少?從修行朝聖、職業遍路到沉澱心靈的遍路之道

文/何姵儀

  據說弘法大師年輕時曾經在四國的山谷修行。後人將大師當時參拜的無數寺院彙整成八十八個靈場(或稱札所),並且把將這些靈場串連起來的道路稱為遍路,而跟隨大師的足跡徒步參拜四國八十八靈場的信徒,便稱為巡禮者或遍路者。


  除了這八十八座靈場,四國其他與弘法大師因緣匪淺的寺院稱為「番外靈場」,而且數量多達兩三百處。1967年,後人從中挑選二十座寺院,將其命名為「四國別格二十靈場」,並且加上四國八十八靈場,用以代表人類的一百零八種煩惱。人們相信當巡禮者跟隨弘法大師的腳步沿著四國遍路這條修行之道依序參拜時,如果能夠順路參拜四國別格二十靈場的話,所有的煩惱就能夠一掃而盡,得以悟道。

第一號靈場,靈山寺


遍路之道的起源


  傳聞出身於伊予國(即今日的愛媛縣)的衛門三郎曾經對一位托缽僧做出失禮之舉,不料之後竟然接二連三慘遭喪子之痛。事後得知當年那位托缽僧是正在四國巡禮的弘法大師,為了表達懺悔之意,衛門三郎緊跟在大師行走的這條修行之道追趕,但就是無法遇上大師,於是在第二十一次刻意逆向繞行,最後終於在燒山寺(即今日的第十二號靈場)遇見大師。據說弘法大師至今依舊沿著這條遍路順打修行,加上衛門三郎找到大師的那一年為閏年,因此人們相信只要在閏年逆打繞行,定會遇見弘法大師,而且功德利益也會加倍。這就是「順打」與「逆打」的由來。


  另一方面,平安期以後隨著密教的普及,人們對於弘法大師的信仰也隨之在日本流傳開來。不過當今大家熟悉的遍路卻是要到江戶時代才真正出現在史料之中,在這之前的修行者,應為要從本州跨海到對岸的「補陀落淨土」(即佛教的西方阿彌陀淨土)之修行者。像是室戸岬(高知)、足摺岬(高知)、志度浦(香川)等地均流傳著不少與補陀落淨土有關的史實,可見當時的修行者跨海前往的淨土,應該就是四國沿岸地區。

善通寺的獻麵式

  弘法大師出生於讚岐國(即今日的香川縣)善通寺,年輕時走遍四國各地山道修行。許多僧侶為了悟道而跟隨大師的足跡,修行參拜與大師有關的遺跡與靈場。這些地方大多與今日的四國八十八靈場重疊,由此可以推測四國遍路的原形,應該就是上述的補陀落淨土以及與大師有關的遺跡和靈場組合而成的。

寺院巡禮盛行的背景


  江戶時代在戰亂結束之後,社會日趨安定,封建制度的奠定在民眾之間產生了以商人為主的富裕層。他們在金錢與時間上不僅比一般農民自由,再加上巡禮需要時間與金錢,因此當時有能力到寺院巡禮的人大多為以商人為主的富裕層。政權穩定之後,農民生活日趨寬裕,因此巡禮也開始慢慢普及於上級農民之間。

《四國寺社名勝八十八番》(峯右衛門,出版年不詳)

  德川家康統一全國之後,開始大規模地整頓街道,並且沿路設置宿場。這些堪稱政治、經濟、軍事動脈的街道不久成為庶民出外旅遊的道路,同時也促成到寺院巡禮的普及性,通往知名寺院的街道以及周圍的住宿設備更是一應俱全。只可惜四國距離都城過於遙遠,再加上寺廟分佈範圍廣泛,使得通往這些靈場的街道與交通設備並不如本州完善。儘管如此,這條遍路依舊設立了指引寺院方向的路標,而且還出版了在地圖上標示寺院位置的指南書。不僅如此,各地也出現了專門提供給巡禮者住宿的「遍路屋」以及由一般農民經營的「木賃宿」。同時,在金毘羅參拜的推波助瀾之下,前往四國的定期航線亦日趨穩定完善。前往四國的路線雖然變多了,這條遍路依舊坎坷,而且還有不少巡禮者口中的難關「へんろころがし」,但也因為如此,到四國靈場參拜非但不見其他寺院的觀光色彩,而且還保留了樸素的信仰氣息。

《四國偏禮繪圖》(細田周英、1807年版)

  在四國遍路史上影響深遠的,是曾經在四國巡禮的修行僧真念所寫的《四國邊路道指南》(1687)。這本書簡單明瞭地敘述了靈場名、所在村名、供奉的本尊名、御詠歌(即以和歌的形式撰寫的佛經),以及至下一個靈場的距離及行程。而對於遍路普及化貢獻甚大的,莫過於由細田周英繪製的《四國偏禮繪圖》(1762)。細田鑒於位在近畿二府四縣以及岐阜縣的西國三十三靈場有繪圖指引方向,反觀四國卻缺乏這類遍路繪圖,因而動筆繪製。這不僅是歷史最為悠久的遍路繪圖,也是日後相似繪圖的參考範本,吸引更多人踏上這條四國巡禮之路。


別名日本難民的「職業遍路」與四國遍路的特有習俗「接待」


  江戶時代,四國巡禮者最大的特徵就是常見「職業遍路」。這些在當時被稱為日本難民的職業遍路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所謂的「職業遍路」與一般的遍路有所不同,是以不斷在四國巡禮為業的遍路。他們為何要一直在四國行遍路?這段期間又要以何維生?

  其實當時有不少人受到某種理由的影響而被地方以及社會所驅逐,所以才成為遍路,而四國特有的「接待」習俗,也就促成了這些人以遍路為業的契機。接待,是四國遍路特有的傳統習俗,有的人會免費提供巡禮者住宿,有的人則是提供伙食。在這條坎坷艱辛的四國遍路上,這項古老的習俗不僅是支撐巡禮者的後盾,在遍路史上更是影響深遠。
  
國立療養所大島青松園
為明治42年(1909)成立的痲瘋病療養院

  這些職業遍路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因為染病而被故鄉驅逐的人。當中最知名的,就是罹患痲瘋病的遍路。當時人們認為痲瘋病是一種遺傳疾病,一旦家中出現這類病患,就只能在消息傳開之前逼迫他們離家到四國行遍路。此外還有其他染上其他重疾或者是肢體殘障的巡禮者。這些人通常都會迴避一般的遍路,也不敢投宿在遍路屋,只能露宿或者是在寺院本堂的屋簷底下過夜。至於其他的職業遍路,主要都是生活困苦的難民。在當時的身分制度當中,這些人是社會底層生活困苦的勞動者,故不少人是因為貪圖接待而成為巡禮者的。這些因為被故鄉驅逐而成為巡禮者的人就算所有靈場都走了一圈,依舊無處可去,迫於無奈之下,只好依靠接待,繼續在四國行遍路。

  接待這項習俗罕見於四國以外的靈場以及巡禮之地,其中一個主因,應該可以歸咎於尚未觀光化。倘若今日的四國和京都一樣交通方面,旅遊資源豐富的話,前來巡禮參拜的人一定會順路到附近遊玩。既然如此,又何必讓當地居民供餐果腹,請求他們讓自己借宿一宿呢?其實,接待還含有請求巡禮者代為參拜的用意,因此這個習俗本身也算是功德一件。倘若四國遍路的觀光色彩越來越強烈,接待這項習俗恐怕會漸漸式微。

第八十八號靈場,大窪寺

  儘管過去那些因為罹患痲瘋病而被家鄉驅逐的巡禮者曾經讓四國在明治末期成為痲瘋病患最多的地區,在整個遍路史上留下一段悲傷的歷史,也有人是因為接待才來四國行遍路,甚至以遍路之名,行騙取接待之實,及至今日,我們還是可以看見四國居民毫不吝惜地為遍路奉上一杯茶或一頓飯,甚至是供宿一晚。與京都等宗教聖地相比,交通不便與觀光色彩淡泊確實讓四國顯得冷清許多,但是遍路卻也因為如此得以保留濃厚的純樸民風,讓來此的巡禮者不受外界影響,能夠專心沉澱自我。

小豆島八十八靈場


  四國與弘法大師有淵源的遍路之道還有小豆島八十八所靈場。這是弘法大師從讚岐跨海去京都的途中經過小豆島時,順路修行祈禱以救濟眾生而開創的靈場。小豆島八十八靈場與四國八十八靈場最大的差異,莫過於小豆島的靈場大多數是利用山谷等大自然的地形興建的「山岳寺院」,而且這當中還保留了不少歷史悠久的「行場」,也就是修驗道的修行道場。不僅如此,這些靈場全都是弘法大師開創的真言宗寺院,所以絕大多數均設置了供奉大師的本堂,而沿途的風景,更是展現了有別於四國八十八靈場的靜謐氣息。

《小豆島靈場名所案内記》(1920)

沉澱心靈的遍路之道


  今日到四國行遍路的人與其說是為了祈福,絕大多數應該都是為了遠離塵囂,沉澱心靈,看看弘法大師能不能在這段巡禮之道上為自己的將來指點迷津。四國遍路的觀光商業氣息雖然淡泊,但是只要跟著弘法大師的足跡步步前進,相信沿途的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優美景色一定可以讓煩悶的心豁然開朗的。


No comments

Powered by Blogger.